寧當雞頭,不當鳳尾,再高級的職業青年,最后的夢想都是要當老板,這是中國人的人性。
——高德福
喜家德創始人
《混沌時光》第04期
19歲經商,3000元起家,憑著一股“敢想敢干就敢成”的闖勁,來自東北鶴崗的“餃子哥”高德福,用17年時間,將喜家德開遍了全國:500+店,8000+員工,40+城市。而談到經營秘訣,“我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”,是經常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。
不過,2017年,混沌創業營一年的學習,卻讓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——
所有的經驗背后一定有它的邏輯和道理。
那么,如今的高德福,如何反思總結喜家德17年的沉浮?最近,他再次復盤,那種持續精進的匠心、強悍的目標感、以及對人的理解和“自我否定”的特質,尤為值得關注。
結論不重要,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更重要,希望你能從中獲得啟發。
產品極致——
放心+美味
17年發展,什么是喜家德長久生存的“一”?
高德福說,喜家德的目標非常簡單明確,就是要把水餃店開遍全國,乃至全世界,而在這個愿景之下,提供放心、美味,并且持續堅持做到極致,就是喜家德的“一”。
具體怎么做?
首先,在放心方面,關鍵做法有:
1. 只賣五種餡,當天生產,當天售賣,餡料不冷凍,堅決不在餡料里加醬油;
(備注:其中3款是固定款式,其余2款水餃會根據店面所在的城市不同、季節不同而改變。比如在山東,考慮當地人愛吃白菜,就會采用白菜餡水餃,北京人喜愛吃茴香,就會采用茴香餡水餃。)
2. 使用三國面粉(中國河套地區、澳大利亞小麥、加拿大小麥),看著白,吃著香,嚼著軟糯;
3. 首創一字型長條水餃(長8.5cm-9cm,高3.5cm ,肚寬2.8cm ,餃子邊長1cm),長度大于嘴巴,咬一口,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餡料;
4. 建立明檔廚房,環境透明,清晰看得見;
5. 拒絕不好的肉,原先用的是后丘肉,現在改成了松軟較嫩的前腿肉,更好消化。據稱,一頭200斤的豬,只能選出16斤的前腳肉入餡。
其次,在美味方面,也是一個持續改善的過程,比如原先靠的是調料,后來加深到靠廚藝,但現在的要求是——靠食材,如高德福所說:
“要找到本身味道就很好的食材,簡單烹飪,甚至連油炸都盡量不碰。”
高德福堅信,在放心和美味兩方面不斷打磨,持續精進,這才是水餃店的根本。
強悍的目標主義——
哈爾濱連賠5年的“痛”
喜家德全國開店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,其中最為灰色的故事莫過于哈爾濱戰役——2003年進駐,連賠5年之后,才算站穩腳跟,怎么堅持下來的?高德福回述那段“灰色時光”——
“我是個目標感非常強的人,所以每個階段,都會給自己設立目標。
哈爾濱是餃子餐飲的重要戰場。中國所有餃子餐飲市場,東三省幾乎占了一半,而哈爾濱又占了東三省的一半。
我要是不把哈爾濱攻下來,要把連鎖店開到全國,根本就不可能。
所以,這是一場必須要拿下的戰役,根本不是考慮如何去賺錢。
當時做了很多變革,比如單一產品上,如何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?或者差異化?人員配置上,如何更好?……
總之,一定要比競爭對手好,競爭對手做一,我們就要做二,競爭對手做了三,我們必須要做四。
也就是這么一點點地調整,直到五年之后,哈爾濱終于開始賺錢了,同時也讓我從此下定決心,專注把餃子這一件事做好。
這算是一個反面教材,很‘痛’。
因為后來,當我們把哈爾濱模式,即農村包圍城市的開店策略(從街邊到商場)復用到大連時,又是連賠三年,幸好濟南因為采取了創新戰略,從繁華商場開始開店,反而做的風聲水起。”
走過這些“坑”,喜家德此后的開店策略才算真的成熟起來——從農村包圍城市轉變為制高點戰略,瞄準城市核心商圈。
合伙人思維——
做餐飲,最后拼的都是“老板”
在中國做餐飲,最后拼的都是“老板”的能力。
所以高德福就設想,假如能培養出幾百個老板式人才,每個人將其擅長的事做到極致,最后形成一個自生長的組織生態,也將是一項新的競爭力。
而這背后更深層的原因,是高德福對人性的洞察:
“寧當雞頭,不當鳳尾,再高級的職業青年,最后的夢想都是要當老板,這是中國人的人性。”
所以,早在喜家德創立的第二年,即2003年,高德福就將一些得力干將發展為企業合伙人,并將“幫助伙伴發展”作為其核心使命。
接著2005年,喜家德提出3·5·8工程,從機制上進一步打通“普通員工也能當老板”的通道。
“358合伙人機制”:
●? 3 就是 3%,即所有店長考核成績排名靠前的,可以獲得干股“身股”收益,這部分不用投資,是完完全全的分紅。
●? 5 就是 5%,如果店長培養出新店長,并符合考評標準,就有機會接新店,成為小區經理,可以在新店“投資入股 5% ”。
●? 8 就是 8%,如果一名店長培養出了 5 名店長,成為區域經理,并符合考評標準,再開新店,可以在新店“投資入股 8% ”。
●?另外還有 20 ,就是 20%,如果店長成為片區經理,可以獨立負責選址經營,此時就可以獲得新店“投資入股 20%”的權利。
●??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店長培養人的積極性。并且店長與新店長之間,利益相關,溝通成本極低。
隨后,2016年,喜家德又推出I平臺,也稱為“一把手”平臺的新型組織,致力于幫助合伙人找到擅長點,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,從而實現組織的自生長。
原先是一把手做所有的決定,但在I平臺里,所有專業性的東西,都會交給專業的人去做。
“你不太懂,你做成功的概率就低。當你動了所有人的錢去做這件事的時候,專業度不夠,就是對所有人的不負責任。”高德福說。
用擅長點培養I專家
——摘自喜家德內部資料
人才觀——
選“聽話”的人,
還是強于“獨立思考”的人?
“拼命找人、拼命培養人”,這是高德福給自己定的核心任務,而17年來,他的人才觀也經歷了很大的“自我進化”——
▍第一階段:聽話照做
最開始,我們選人其實就一點,聽話照做。
先給他一份協議書,讓他看,然后問他能不能做。在這個過程中,你會發現有兩類人,一類人,他會跟你揪每一樣東西的問題,而且有很多不同意見;而另一類人會說,我相信你們,這些東西我差不多都能做到,然后就簽了。
實際上,揪問題的人,都很聰明,但基本上不太聽話,這樣的人,我們就不要了;而凡是相信你的人,差不多就行了。
其實,剛開始時,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對,但是如果你相信,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東西一點點做好。
這些人,是讓我們最終活下來的一個關鍵點,但后來也成了我們進一步發展的阻礙,因為這些人過度的相信,以及聽話照做,導致他們不思考……
聽話照做的人,由小草變成了大草,但是卻沒有長成樹。
這主要還是怨我自己,過多強調聽話照做,卻忽視了要鼓勵大家去思考,去學習。
▍第二階段:獨立思考
后來的問題就越來越多。尤其在2012、2013年左右,喜家德開始跨區域發展,讓誰去、不讓誰去,很難抉擇。因為我們不考核營業額,沒有KPI數據。
于是,我們開始引入結果導向的文化,PK制和賽馬制,并且強制淘汰,要讓能夠做的好的人得到更好的發展。所有的東西都要進行打分,哪怕差0.1分都不行。
并且,鼓勵大家學習先進,獨立思考。”
喜家德總部辦公區標語牌
小結
總之,這是一家非常特別的企業——
比如,對自己的事業極有耐心,堅守長期主義,拒絕網紅產品,“不能賣幾十年的產品,絕對不碰”(高德福語)。
再比如,永遠都在用“目標——問題——解決問題”來驅動每個人,日日精進,甚至還會將走過的一些“坑”展示在自家水餃博物館中。
“所有人都別說自己好。人只有深刻認識到問題,才能更好地激勵自己去學習。”高德福說。
其實,所有的偉大,大多是一點一點地“熬”出來的,如果干事業的你,此刻正在迷亂不堪,別猶豫,去做,也許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。(完)
本文為“垅青”原創,轉載混沌大學